心灵百宝箱
临床成功者的人格智慧——朱会明谈提高心理治疗成功率
临床成功者的人格智慧——朱会明谈提高心理治疗成功率
                                                   转引自:中华心理网
2003年9月,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由原来的15平方米一下子扩建为由4个咨询治疗室和一个接待室组成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朱会明作为辽宁师范大学第一批培养的6名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之一,和大家一样高兴,因为从此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心理治疗技术实践平台。
说起心理治疗技术实践,这是多么沉重的话题!在弗洛伊德以前的数千年时间里,人们一直在用躯体治疗的模式治疗心理障碍的迷谷误区中徘徊。终于有一天,弗洛伊德给人类指出了一条用心理学技术治疗心理障碍的道路。可是,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中,各派心理学家固守一家之见,各执一家之说,同一个心理障碍患者,这家医院诊断这么个说法,那家心理咨询机构又是那么个解释,……这种局面大大地限制了心理治疗技术的发展与临床治疗效果。在复杂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真正能够在短期内一步一个台阶地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心理治疗机构,究竟能数出几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会明和她的在的心理治疗技术团队成员们,站在兼容各个学派优势的整体理论视角,开发出来的新的临床治疗技术,把一个个从外面著名治疗机构转来的久治无效的患者的焦虑症、抑郁症、惧畸症、恐惧症等等疑难心理障碍问题,一一成功地解决了。每一位熟悉国内外心理临床治疗形势的人心里都清楚,我们身边的这些年轻人,实际上是在创下一个个心理临床治疗史上的奇迹。有人曾这样问道:这些创造了临床治疗奇迹的人们,怎么不紫也不红,甚至连一个小的奖项都没有得到?答案是:一个人得奖或红起来,也是需要一番精力、能力和搭建平台的过程。她们恰好赶上学校搭建这样的一个心理治疗的业务平台;恰好赶上开了这样一门课程和形成了这样一支心理治疗技术团队;她们必须投入全部精力利用这样的机遇去练就自己的临床业务能力。他们没有精力、能力、兴趣和平台去获得争取任何奖项、荣誉。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常事。一个有幸立足心理科学领域造福于人类的人,必须有这种从容和专注的心态。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报道她们的事业足迹,是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们了解他们临床高效成功的智慧秘密和人格秘密,珍惜今天的光阴,珍惜今天的机会,真正把技术学好、用好并有所创新。
一、技术智慧背后的人格智慧
朱会明,女,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在其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从师于金洪源教授,主攻课题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行为效应及其临床应用。
2002年9月,当朱会明作为辽宁师范大学首批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时候,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才只有一个15平方米的房间,用卷柜隔成里外两半,一半用于咨询,另一半用于办公。在这样一种实践条件下,能否开出有特色的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治疗课程?能否使这批研究生掌握临床操作技术?这一切还只是摸索中的目标。到了学校将心理咨询中心武装成有五个房间,可以进行临床治疗的操作技术平台时,朱会明他们已经错过了开课机会,到了应该考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的时候了。紧接着,2003级的师弟、师妹们已经入学,导师在这批研究生身上开始执行新的临床操作技术培养方案,以培养实现自己的研究生教育理想。这一切偶然的条件变化和事件,对朱会明的临床业务能力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个不利的悬念。朱会明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刻苦学习成才的。
转眼又过了一年,应用心理学硕士点初步形成了一股研究和应用心理治疗技术的热潮,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治疗技术实践为中心的学习团队。而这时的朱会明则成为了这支团队中的业务骨干和真正的临床技术大师姐,每逢临床碰到来自社会的各类复杂、疑难案例时,咨询中心方面总是要考虑到是否将其交给朱会明处理。2005年7月,当朱会明即将毕业开始新的征程的时刻,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门召集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开了一个技术研讨会,在这个会上,请朱会明专题介绍她学习临床技术的体会和经验。
事实上,无论哪个年级的研究生,都存在一些表面上掌握了理论与技术而在临床实践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这个问题极其尖锐地摆在少数学员面前,摆在临床技术培训者面前。除了深入地学习新的理论和熟练地操作技术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促进或阻碍一名心理咨询人员的临床成败呢?在对大量的临床成败事件详尽分析基础上,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临床治疗者的人格。这是一个为广大研究生们普遍认可的结论。
一提到人格与临床治疗成功率的关系,人们自然会想到临床技术人员的智商、认真、负责、自信……对于一名能够从事临床技术治疗工作的心理咨询员来说,这些特点已经不再是什么稀有的独特的人格品质,而是差不多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在朱会明硕士研究生毕业3个月后,在对2005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指导中,在分析如何应付疑难案例时,大家以朱会明为例,提出了人格智慧与智慧人格这一对新概念。现在,它作为培养心理学临床治疗技术人员的一项关键个人素质指标,它是高成功率完成诊断与治疗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缺少这些品质,即使你有很好的技术,也难免不出现较多的临床失败现象。在这里,人格因素被融于能力体系当中,成为技术智慧的一部分。
二、人格智慧对理论技术智慧的补偿
临床心理治疗过程本质上是操控、改变一个复杂、精密的心理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稍有懈怠或不慎带来的疏漏,就可能导致整个临床治疗工程前功尽弃。心理患者每治疗失败一次,就会给下一次治疗增加上一档新的治疗难度。所以,临床治疗失败的最大受害者是患者本人;最惨的代价是患者今后不容易相信任何心理治疗而终身受心理障碍的困扰。而这种现象目前在国内又是普遍存在的。
操作临床心理治疗这个复杂系统的过程中,有的成功是凭心理学知识支持下的智慧技巧实现的;有的初学者要靠别人的及时提示、提醒和督促达到目标的;……也有一种是自发、自动实现的一种正确的一般智慧思维过程,会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极大的且益,这就是某些优秀的人格因素。从这一过程的有意或无意,自动化或非自动化程度上来评价它,它是一种人格;从它源于过去对做人的某种正确认识,导致了正确的临床技术行为及其成功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个人的一般智慧。
朱会明接手的第一个来访者是一名严重恐惧青蛙的大学二年级的女学生。早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就害怕青蛙。到来访时,对青蛙的恐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不敢去图书馆,害怕看到有关青蛙或蟾蜍的图片或文章;下雨天从来不敢到户外,甚至不敢向窗户外面看;看到青蛙时会呼吸紧张、颤抖、并哭泣;想到青蛙时也会感到呼吸不畅,浑身不自在。当有一次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不经意看到一个杂志封面是一个青蛙的图片,当时就难以自制哭了出来,并感到呼吸困难。以后便不再敢到图书馆,尤其是看到杂志的那个阅览室。
一般情况下,像这样严重的恐惧症患者都会要求由知名的老师来临床处理。可是,她到了朱会明这里便欣然地接受了她的临床治疗。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是朱会明给来访者留下了值得信任的第一印象。许多学习咨询的人在给来访者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方面往往处理不当。这种处理得当和不得当,往往并不一定就是临床技巧,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人格的自然表露。朱会明在临床上给来访者留的人格印象是:在举止言谈中渗透着让人放心的和蔼亲切、自信稳重、思维清晰、敏捷和看问题的深刻。任何一名大学生遇到这样一名自己信任的咨询员,都不会希望再去找教师来咨询。
这种人格是不是“天然”而成的呢?天,自然也。这里涉及平时学习、修养、做人留下的一种人格沉淀,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视为一种自然形成的有智慧价值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得益于她在读大学本科时便开始的认真学习、一丝不苟的对学业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大学和研究生学业中的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是以勤于动笔为条件的。这种勤于动笔练就的理论思维使她言谈深刻、新颖;说话、动笔总是表现出逻辑清晰,表达恰到好处。一个人平时练就的这种本事,自然就使得她这样一人以虚心为性格起点的人身上,形成了一种有资本的自信。因此,她在临床工作中只要一开口,就把话说到了点子上,说得恰到好处,让来访者不想再通过她去找老师或其他人。当然还包括后来的临床认知调整、技术训练等等过程中,都无处不受其益。
朱会明作为一名初学临床治疗的硕士研究生,本来没有老师们的理论与技术优势,却用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渗透的这种人格上的智慧优势,弥补了自己资历和学生身份在临床工作中容易造成的劣势。
思维敏捷、清晰、深刻的人,在临床工作中都能一步三思地向前作发散式思考,他们都会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当对一个具体问题有了原理解释、解决方法或方案时,还会一再地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就这样行吗?还有什么没想到的?接下来,把自己从课堂听讲、书本阅读、亲身经历的事件、原理、生活经验……一一地在大脑中闪过……。他们很少会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因为“自信”、大意、盲目乐观而导致治疗不成功或不够成功。
朱会明多次听老师说过“恐惧症是临床上最容易解决的神经症”的话,但是,当她进行临床工作状态时,没有任何盲目乐观和轻信。她首先想到的是情况的复杂性:一个人怕青蛙何至于怕到如此程度?首先,她引导她回忆起引起她对青蛙恐惧的原因。第一次对青蛙的消极情绪反应的形成,是在她读小学的时候,一次雨后同学将青蛙放在了她的文具盒里边。仅仅这些就足以使她害怕青蛙到如此程度吗?经过启发,她又回忆起小时经常能够看到村子里有人烤青蛙吃,她觉得人很残忍。这种恐惧更加重了她对青蛙的害怕。仅仅这些其实还是不能够足以导致她如此害怕青蛙。最后,找到了导致她严重恐惧的最主要原因——她多次逃离有人谈论青蛙的现场(例如同学在宿舍谈青蛙,她仓惶逃跑),所形成的恐惧情绪才导致了她后来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高水平的恐惧反应。找到这一原因对于防止她今后形成新的恐惧情绪反应至关重要。
第一次接待之后,朱会明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准备对来访者进行临床技术干预。这就是她后来常说的第一次接待后的临床思考。因为她需要对来访者进行认知调整,让她深信不疑地明白:青蛙本身并不可怕,而是因为她的认知以及情绪的潜意识反应才导致了这一切恐惧行为。使她形成一种认识和能力:在今后生活中遇到过敏性恐惧的事物时,尽量不要逃跑,以避免放大自己的恐惧反应。
最后,她为这名大学生设计了很实用的临床治疗训练方案,第一次训练之后,当她再想起青蛙和看到青蛙或蟾蜍的图片时已经不再害怕和不安。第二次临床治疗训练之后,已经完全不再害怕青蛙。青蛙已经不会影响她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第三次临床调整进一步巩固了前两次的干预结果。经过三次调整和干预之后,来访者已经痊愈。
恐惧症治疗的成功也为她到来了一些固定症状的患者群。比如,在第一例恐惧症的治愈之后很短的时间里就又接待了另外一名小鸟恐惧症患者。她在这个案例的干预与治疗过程中就显得更快更熟练了。只用了两次的具体干预就使来访者痊愈,满意而归。
三、透过“品质”看结构化繁为简
国内学术界对西方结构主义哲学传播比较有限。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凡事爱讲讲“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类的思维方法。无论是看重事物的“本质”还是“品质”,如果看不到决定这种质的结构,问题就会变得难以解决。
在以后的临床咨询治疗经历中,朱会明陆续接待了几名症状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患者。小敏就是刚开始她遇到的比较难处理的一个患者。小敏,是某高校自考生。由于她的年龄要比同班同学大几岁,再加之她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女孩子,所以和同寝室的同学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矛盾。小敏是非常自尊却敏感脆弱的人。长期以来与同学之间的不愉快一直压抑在心中无法释怀,同时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是网虫,QQ被大学生使用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有一天,有名男同学找她,问她为什么用QQ留言骂他。她后来查出来这件事的缘由,和一名同学为此事发生了口角。就在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危机的时候,又增添了新的更为严峻的问题——她的学习出现了障碍现象。学习严重分心、严重的考试焦虑和人际交往障碍、个人认知偏执倾向、严重失眠、还有幻听现象绞在一起,而且这些现象已经把她的大学生活各个方面搞得一团糟。接下来的几次的考试都因为上述原因没有通过,自然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而这些预料之中的事又反过来推动着她的病情日益加重。
朱会明所在的心理治疗学习团队,是一个比较盛行结构主义哲学方法论和复杂系统学方法的圈子。她正是这个圈子中运用结构主义方哲学和复杂系统方法最好的一个。朱会明在了解了小敏的主要问题之后,把这乱成一团的现象理顺得非常简单——看到这一团糟的种种因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着的一种复杂结构;如果存在一种复杂结构就必存在一个杠杆解。那么,就先找到这个杠杆解,以简驭繁地解决这个问题。她综合运用认知疗法和新的行为治疗技术对小敏的学习障碍进行了治疗。第一次临床技术干预之后的第二天,小敏就兴奋的告诉朱会明她晚上的学习效率很高;学习问题解决了,她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心情好起来了,再反思她的人际关系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她情绪过敏所致。于是,她认真调整自己的过敏情绪,人际关系问题似乎也本来就不需要解决什么了。整个人轻松下来了,幻觉一类的现象也便渐渐消失了。在经过了4天的治疗过后,困扰小敏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影响她生活的方面,她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四、攻难题 闯新路 敢想会做
无论是复杂系统方法的运用还是在临床上解决复杂案例的成功,都使朱会明的临床技术威信迅速提高,逐渐成为导师的得力临床助手。她独立处理复杂案例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2004年夏,来自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王伟(化名)—— 一名长达8年久治不愈的惧畸症患者,又“慕名”来到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朱会明的导师金洪源教授在初步诊断之后,意识这一案例的当事人在经历了8年痛苦折磨和求医失败以后,治疗的难度可能是过去所有案临床治疗案例中空前的一例。当他问朱会明敢不敢独立临床处理这个案例时,朱会明非常坚定地说:“老师,我有信心!”过后在回忆此案例的治疗过程时,她的导师深深感慨地说:“我历来对所谓‘自信’人格不敢大意轻信。此时此刻,这种自信是何等的宝贵和关键!”
于是,艰难的治疗的历程开始了。
因为这例惧畸症的症状表现中聚集了焦虑、抑郁、强迫行为和思维、学习焦虑、人际交往恐惧、学校恐惧等种种症状表现。王伟,这位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生,他有着很好的智力基础和思想修养基础的优秀青年,多年来一直深受惧畸症的困扰。惧畸症是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担心身体部位或器官的变异。王伟则表现为害怕脸部变形。原因追溯:青春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好坏有的时候会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王伟在初中的时候,觉得自己的骨骼很小,所以有些自卑,并开始非常关注外表,比如皮肤、骨骼等。有一次一名同学说他的下颌骨长的大,比别人的都大。他听到之后开始注意自己的骨骼,他也觉得自己的骨头和别人的不一样。越想越在乎,越想越压抑。后来这种担心脸型变化的情绪一直影响到他的升学考试和学习成绩。连续几年就在这种担心脸型的痛苦中,渐渐发展成为一名惧畸症患者。他睡觉的时候不敢侧身,害怕骨骼变形;上课、看书的时候不敢歪头,也害怕脸部变形;不敢照镜子,他觉得自己的脸已经变形,像一个怪物,而且会看到骨骼正在变形。他不敢和别人说话,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敢看别人,总担心别人能看到自己的骨骼和别人不一样。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吃饭,害怕别人看到他的下颌骨。打篮球的时候也不敢抬头,担心别人看到他的大颌骨。每天因此而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性格也开始变得内向和压抑。曾经在几家医院和心理咨询机构就诊,但是都没有起色。
对于这样复杂的问题,朱会明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次的治疗也是最艰辛的一次。在金洪源教授和同门师兄师妹们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以心理学元认知能力培养为基调的治疗方案。即一边治疗一边让王伟自己掌握治疗方法的及其原理,以便在远离辽宁师范大学治疗的条件下,继续进行自我心理调整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根据王伟的情况随时对方案进行调整,确保及时准确的控制王伟的病情。
为了克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门户之见,防止井蛙现象,她还主动地向其他方面专家求访学习。正巧一位日本著名大学的心理治疗教授前来讲学,朱会明就和这名教授约好,由她扮演王伟,找这名外籍教授进行临床主诉和请求治疗。这时的她已经冲破了所有学派治疗方法对好思路的限制,她不单单是走出了研究生的课堂和书本,还实实在在地走出了心理学理论学派。这场模拟的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使朱会明对国内外有关学派的治疗方法更加心中有数,也更加坚信自己治疗方案的正确性。
在历尽曲折之后,在老师、整个心理治疗学习团队的支持下,也在王伟这位优秀的青年发挥自己智慧和意志努力的配合下,经过15天的治疗有了明显的起色。学习不再焦虑了,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恐惧症状已经完全消除,不再失眠,惧畸症状也有了显著的好转,这些问题对他生活学习的影响不再让他觉得自己非常无助,非常绝望。相反,经过治疗他开始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元认知疗法,一种以教会优秀人才自己为自己治疗的方法,在王伟远离辽宁师范大学以后的日子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王伟治愈以后,朱会明的临床心理治疗导师金洪源教授应邀到王伟母校为大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就是在这次报告中,提出了“优秀人才和心理障碍者处在一条曲线的两个端点上,通过元认知心理治疗可以让这条曲线封闭起来,使两个端点合为一点。这时候的心理障碍者和优秀人才常常是同一个人”的思想。王伟本身的行为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者。在王伟治好了心理障碍以后,他认为当年由于心理障碍的困扰影响了他的高考理想,于是放弃当前的专业和学校,重新参加高考。于2005年9月,他来电话和手机短信分别向朱会明及其导师报喜:他重新参加高考,考入了他向往多年的国内知名大学。
他摆脱了困扰8年的心理障碍的恶梦,而实现了他的理想大学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治疗团队成员们都由衷的祝福王伟。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过得飞快。慢慢地,朱会明有些记不清自己接待多少病例了。当朱会明再回想她所治疗过的案例的时候,满是感慨,满是收获!经过几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她也成为了心理咨询中心的临床技术顶梁柱,每当在情况复杂的来访患者较多的情况下,总是免不了请她过来增援。2005年9月,就在王伟重新考上国内知名大学的时候,朱会明也开始了她在辽宁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生活。她说她仍然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原理和临床技术,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更多的帮助!
 中心地址:昆明市吴井路百富琪商业广场A座15-16楼1522室、1622室(春城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 电 话:(0871)63147280 15368064933  邮 编:650200
  凡本站文章,任何网站、媒体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云南心理咨询培训专网"和网址 www.xlzxpx.com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
网站统计 滇ICP备15006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