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百宝箱
爱的力量—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
  • 爱的力量
    ——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
     
    陈晓蕾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表达教育主题的影片,其实影片的故事并不新鲜:好老师改变坏学生,但却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本片就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说出了一则最纯真的故事。
          影片以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治翻看马修老师的陈旧日记回忆往事,拉开了真实感人的序幕……身材矮胖、略微有点秃顶的马修很有音乐才华,但是命运却把他“发配”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乡村小学当学监。学校里都是一些顽劣、叛逆甚至心灵扭曲的问题少年。而马修从一出场,似乎就像一个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师,带着真诚、接纳、宽容来面对和救治这些问题孩子——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最大的麻烦就是皮埃尔·莫杭治,莫杭治拥有天使般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循循善诱的马修把莫杭治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经过努力的磨合,他们逐渐变得水乳交融,一起从音乐里感受灵魂的自由、高尚与纯净,从共同的参与过程感受团结和相互依存的美好。独唱男孩与老师的和解令人安慰,二人的对视传递着心灵沟通的信息:爱与尊重,正是人格得以完整健全特别需要的元素。
         影片的最后,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马修被解雇了,被迫离开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但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马修老师的深深谢意,也是对他宽容、善良和爱的教育方式的回报。
         在影片中,马修并不是一个完美高大的形象,但却十分真实。外表上他一点都不讨喜,活像个社会边缘人;情绪上,他也不是圣人,面对孩子们的顽劣经常暴跳,也会关孩子们禁闭,会惩罚他们,甚至暗恋孩子的母亲……然而,正因为他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他对音乐的追求,他执着地训练孩童合唱,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挣脱污泥、昂扬向上的奋起力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影片的主人公马修用爱的力量“制造”了这一切,因为在整部影片中人本主义的思想几乎无处不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其观点是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着眼点不是变态或问题而是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坚信人具有内在的潜力,强调真诚、无条件接纳、设身处地的理解、积极一致的关怀的重要性。而这些在影片中的马修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强制、管制、限制、权威等为主旋律的教育与尊重、理解、关爱、指导为主的教育之间的比较、反差在这部影片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教育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被深深打上了工业社会的特点:一切都是标准化的,教育也不例外。而人这样特殊个性突出的个体是否也必须象产品一样统一?记得有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看不到教育者的痕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并欣赏这种独特性,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关爱去发掘孩子自身的潜力,我们只有尊重了孩子的生命独特性,反过来,孩子才会明白如何尊重作为家庭秩序中长辈的父母以及父母自我的生命独特性。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现在有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杀,因为选不上班干部而自杀,因为老师和父母的一两句责骂而自杀……没自杀的存在心理问题就更多了,这些都源于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狭隘的理解和对应试教育的偏面迷信,甚至仅仅满足于把读书学习作为生存的一个工具。书本不应只是人类掌握技能的朋友,而学习的意义应是让人成为一个完整和普遍意义上的人。如此,孩子们或许会幸福许多。作为一个抚慰人类心灵的心理咨询师来说,我们并非圣人,我们也没有神奇的灵丹妙药,我们有的只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执着,只有对来访者无条件的接纳,充分给与尊重与理解,仁爱、友善、宽容和真诚的态度才能把人性深处的生命热情唤醒,迷失的心灵才能得以净化,无知、无聊与无耻终将被向善、向美的渴望所取代。
         也许正如《自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的“就身心的康复而言,每种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只有通过爱才有可能完成。这种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能量。当我们愿意向她敞开心扉的时候,她随时愿为我们效劳。前提是,我们必须逐步学会容纳我们内部和外部的一切,同时保持坦诚相待。”

 中心地址:昆明市吴井路百富琪商业广场A座15-16楼1522室、1622室(春城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 电 话:(0871)63147280 15368064933  邮 编:650200
  凡本站文章,任何网站、媒体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云南心理咨询培训专网"和网址 www.xlzxpx.com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
网站统计 滇ICP备15006988号